规格:10g
国药准字H44024374
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何济公制药厂
主要用于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如局限性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慢性湿疹。
外用。一日1~2次,取少量涂于患处,并轻揉片刻。
长期使用可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以及继发感染。偶见过敏反应。
1、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如口、鼻等)。
2、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3、不宜大面积、长期使用 ;用药1周后症状未缓解,请咨询医师。
4、用药部位如有烧灼感、红肿等情况应停药,并将局部药物洗净,必要时向医师咨询。
5、如并发细菌或....
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可以擦脸吗
用于过敏性皮肤病、皮肤瘙痒等。
用于过敏性结膜炎。
本品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用于过敏性皮炎﹑异位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湿疹﹑皮肤瘙痒症﹑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等。
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心律失常、甲状腺机能亢进、心脏神经官能症等。近年来尚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此时应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使用。
用于单纯疱疹或带状疱疹感染。
本品适用于由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及厌氧菌等敏感菌株所致的下述感染:中耳炎、鼻窦炎、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在治疗骨和关节感染、腹腔感染、盆腔感染、脓胸、肺脓肿、骨髓炎、败血症等疾病。
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有关的症状,如喷嚏、流涕、鼻痒、鼻塞以及眼部痒及烧灼感。口服药物后,鼻和眼部症状及体征得以迅速缓解。亦适用于缓解慢性荨麻疹、瘙痒性皮肤病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的症状及体征。
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有关的症状,如喷嚏、流涕、鼻痒、鼻塞以及眼部痒及烧灼感。口服药物后,鼻和眼部症状及体征得以迅速缓解。亦适用于缓解慢性荨麻疹、瘙痒性皮肤病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的症状及体征。
1.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有关的症状,如喷嚏、流涕、鼻痒、鼻塞以及眼部痒及烧灼感。口服药物后,鼻和眼部症状及体征得以迅速缓解。 2.亦适用于缓解慢性荨麻疹、瘙痒性皮肤病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的症状及体征。
1.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有关的症状,如喷嚏、流涕、鼻痒、鼻塞以及眼部痒及烧灼感。口服药物后,鼻和眼部症状及体征得以迅速缓解。 2.亦适用于缓解慢性荨麻疹、瘙痒性皮肤病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的症状及体征。
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的鼻部或非鼻部症状,如喷嚏、流涕、鼻痒、眼痒及眼部烧灼感等。亦适用于减轻慢性荨麻疹及其它过敏性皮肤病的症状及体征。
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有关的症状,如喷嚏、流涕和鼻痒以及眼部瘙痒和烧灼感。也用于缓解慢性荨麻疹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的症状。
地址:绍兴市越城区投醪河17号
电话:024-74629509(总机),024-74504851
地址: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广裕街13号
电话:0532-5663629 5664329 0532-5623921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四方区抚顺路9号
电话:0351-2150737(咨询),0351-2150956(分院院办)
地址:总院: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府东街13号;建设路分院:太原市杏花岭区建设北路458号
地址:东莞市企石镇宝华路115号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大经路356号
过敏原测试检测项目包括有点刺试验、斑贴试验以及IgE检测。用于排查皮肤有无接触性过敏性疾病,如过敏原因不明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检测。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在血液检查项目中称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EO#)胞体形态呈圆形,胞质排列整齐、粗大,为橘黄色或橙红色颗粒。有两叶细胞核,胞核呈深紫色。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多见于过敏性疾病与寄生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对于临床诊断意义不大。
C-反应蛋白是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而起调理作用,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C-反应蛋白属于临床免疫学检查的一个项目,该检查的来源是血液或尿液,主要用于排查妇科感染、炎症感染、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炎性疾病。
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检测一般叫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hs-CRP的意义与传统的C反应蛋白相同,只是测定方法更精确、更敏感,临床上常用于帮助诊断提示感染、创伤、梗死、炎症性关节炎等多种炎症,以及用于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等。
铁饱和度一般是指转铁蛋白饱和度,指血清铁与转铁蛋白结合能力的比值,即血清铁除以总铁结合力的百分比。通过测定血清中的转铁蛋白饱和度,可以反映达到饱和铁结合力的转铁蛋白 所需要的铁量,临床上可用于辅助诊断多种贫血、血色病等疾病。
血沉的全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SR),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红细胞的沉降速度,临床上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血沉操作简便,许多病理性因素会使血沉明显增快,进行该项检查,有助于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与发展。必要时需与病史、体征及其他检查结果相结合,才能确诊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