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立哌唑口崩片
首页 药品库 药品对比列表 药品对比详情页

药品对比

药品信息

阿立哌唑口崩片

氯氮平口腔崩解片

规格

10mg

0.1g*50s
生产企业

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060522

国药准字H20100120
说明
适应症

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短期(4周和6周)对照试验中确立了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选择阿立哌唑用于长期治疗的医生应定期重新评估该药对个别患者的长期疗效。

用于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用法用量

由使用其它抗精神病药改用本品者:某些患者可以立即停止原先使用的抗精神病药;而另一些患者开始使用时,应渐停原先使用的抗精神病药。同时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时间应最短。

成人:口服,每日一次。起始剂量为10mg,用药2周后,可根据个体的疗效和耐受性情况逐渐增加剂量,最大可增至30mg。此后,可维持此剂量不变。每日最大剂量不应超过30mg。

服用方法:保持手部干燥,迅速取出药片置于舌面,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在数秒内即可崩解,不需用水或只需少量水,借吞咽动作入胃起效,患者不应试图将药片分开或咀嚼。

本品的用法为一天两次或一天一次。常用剂量:首剂1mg(一片),一天两次,如果能够耐受的话,第二天和第三天以每次1mg,一天两次的频率增加。第三天达到目标剂量:每次3mg,一天两次。有些患者可能需要缓慢加量。每次8mg,每天一次的疗法也是安全和有效的。调整剂量的时间不应少于一周,每次增减 1-2mg。有效剂量为4-16mg/天,4-8mg/天产生最大效应。

副作用

在5592例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的躁狂和阿尔茨海默氏病性痴呆患者参加的多剂量、上市前试验中,评估了阿立哌唑的安全性;其中暴露量约为3639病例年。总计1887例阿立哌唑治疗者至少治疗了180天,1251例阿立哌唑治疗者至少治疗了1年。由于患者的特征和其他因素与临床试验不同,因此下列表格中的数据不能用于预测普通医疗实践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样,引用的频率不能与从其他涉及不同治疗、使用和研究者的临床调查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然而,引用的数据确实可为医师提供某些基础,以评估药物和非药物因素对研究人

1.与服用本品有关的常见不良反应是:失眠,焦虑、激越、头痛,口干。 2.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是:嗜睡,疲劳、注意力下降、便秘、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痛、视物模糊、阴茎异常勃起、勃起困难,射精无力、性淡漠、尿失禁、鼻炎、皮疹以及其它过敏反应。 3.可能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如:肌紧张、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和急性张力障碍。通过降低剂量或给予抗帕金森氏综合征的药物可消除。 4.偶尔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反射性)心动过速或高血压的症状。 5.会出现体重增加,水肿和肝酶水平升高的现象。 6.在国外临床研究中,报道了利培酮片治疗具有痴呆相关精神症状的老年患者(平均年龄85岁)的脑血管不良事件,如中风、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包括死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 7.偶尔会由于病人烦渴或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sIADH)引发水中毒。 8.会引起血浆中催乳素浓度的增加,其相关症状为:溢乳、男子女性型乳房、月经失调、闭经。 9.偶见迟发性运动障碍、恶性综合征、体温失调以及癫痫发作。 10.有轻度中性粒细胞和/或血小板计数下降的个例报道.

禁忌

已知对本品过敏的患者禁用。

尚不明确

成分

本品主要成分为阿立哌唑。化学名称:7-[4-[4-(2,3-二氯苯基)-1-哌嗪基]丁氧基]-3,4-二氢-2(1H)喹啉酮

本品主要成份为利培酮,其化学名称为:3-[2-[4-(6-氟-l,2-苯并异噁唑-3-基)-l-哌啶基]乙基]-6,7,8,9,-四氢-2-甲基-4H-吡啶并[1,2-a]嘧啶-4-酮,分子式及分子量C23H27FN4O2410.49。

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片。

本品为淡黄色片。

注意事项

1体位性低血压因阿立哌唑具有α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拮抗作用,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n=926)的5个短期安慰剂对照试验中,与体位性低血压相关事件的发生率包括:体位性低血压(安慰剂1%、阿立哌唑1.9%)、体位性头晕眼花(安慰剂1%、阿立哌唑0.9%)和昏厥(安慰剂1%、阿立哌唑0.6%)。对于血压体位性显著改变(定义:从仰卧到直立时收缩压至少降低30mmHg)的发生率,阿立哌唑与安慰剂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阿立哌唑治疗者中为14%、安慰剂治疗者中为12%)。

1.氯氮平具有诱发粒细胞缺乏症和癫痫发作的危险性,故仅限用于服用标准抗精神病药治疗一定疗程后,因疗效不明显,或因不良反应无法耐受的患者(详见警告);   2。氯氮平具有诱发粒细胞缺乏和癫痫发作的危险性,且在整个治疗期间都可发生,所以,对治疗无效的患者禁止延长疗程;   3.另外,对有临床疗效的患者是否需要继续治疗应定期进行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