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米沙坦片
首页 药品库 药品对比列表 药品对比详情页

药品对比

药品信息

替米沙坦片

坎地沙坦酯片

规格

80mg*7片

8mg*8片
生产企业

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山西皇城相府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050934

国药准字H20080183
说明
适应症

用于成年人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降低心血管风脸 本品适用于年龄55岁及以上.存在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高风险且不能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 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以降低其发生心肌梗死.卒中或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风险。心血管事件的高风险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疾病、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伴有终末器官损 害证据的高危2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或非胰岛素依赖)病史。替米沙坦还可以与其他必要的治疗同 时使用(例如降压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或降脂药)。不推荐替米沙坦与ACE抑制剂同时使用。

原发性高血压

用法用量

本品在餐时或餐后服用均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应个体化给药。常用初始剂量为每次40mg每曰一次.在20、80mg的剂量范围内^替米沙坦的降压 疗效与剂量有关。若用药后未达到理想血压可加大剂量最大剂量为80mg每日一次。本品可与噻嗪类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合用,此类利尿药与本品有协同降压作用。因替米沙坦通常在开始 治疗后四至八周才能发挥最大降压疗效,因此若考虑堆加药物剂量时,应对此予以考虑。降低心血管风脸:推荐剂量为每曰一次。剂量低于80mg的替米沙坦是否能有效降低心血管患病率和病死率的风险 目前尚不明确。当开始应用替米沙坦治疗以降低心血管风险时,建议密切监测血压.并在必要时适当调整降压药物。

口服,一般成人1日1次,1次4-8mg,必要时可增加剂量至12mg。本品可单独应用,也可和其他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

副作用

在安慰剂对照试验中,替米沙坦(41.4%)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和安慰剂(43.9%)相似。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剂量无相关性,与患者性别、年龄和种族亦无关。以下所列的不良反应,从临床试验中接受替米沙坦治疗的5788名高血压患者累计得到的。不良反应按发生频率分为:非常常见(>1/10);常见(>1/100,<1/10);少见(>1/1000,<1/100);罕见(>1/10000,<1/1000);非常罕见(<1/10000)在每个频率组内,不良反应是按照严重程度的降序列出的。感染常见:感染症状(例如泌尿道感染,包括膀胱炎)、上呼吸道感染包括咽炎及鼻窦炎神经系统:少见:焦虑眼部:少见:视力异常耳及前庭功能:少见:眩晕胃肠道:常见: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少见:口干、胀气罕见:胃部不适皮肤和皮下组织:常见:湿疹样皮肤病变少见:多汗肌肉骨骼系统:常见:关节炎、背痛(如坐骨神经痛)、腿部抽筋或腿痛、肌痛少见:肌腱炎全身反应及用药部位:常见:胸痛、流感样症状。另外,自替米沙坦上市以来极少数病例报告发生红斑、瘙痒、晕厥、失眠、抑郁、胃部不适、呕吐、低血压(包括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肝功能异常、肝脏疾病、肾功能受损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见【注意事项】)、高钾血症、呼吸困难、贫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症、虚弱及疗效的缺乏的病例的报道。未知这些事件的发生频率。作为独立于其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的事件,已有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及其它相关病例的报道。

l、严重的不良作用(发生率不明):

1)血管性水肿:有时出现面部、口厝、舌、咽、喉头等水肿为症状的血管性水肿,应进行仔细的观察,见到异常时,停止用药,并进行适当处理。

2)晕厥和失去意识:过度的降压可能引起晕厥和暂时性失去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应停止服药,并进行适当处理。特别是正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严格进行限盐疗法的患者、最近开始服用利尿降压药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压的迅速降低。因此,这些患者使用本药治疗应从较低的剂量开始服用。如有必要增加剂量,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缓慢进行。

3)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能会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应密切观察忠者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停止服药,并进行适当处理。

4)高血钾患者:鉴于可能会出现高血钾,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停止服药,并进行适当处理。

5)肝功能恶化或黄疸:鉴于可能会出现AST (GOT)、ALT (GPTO)、Y-GTP等值升高的肝功能障碍或黄疸,应密切观察忠者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停止服药,并进行适当处理。

6)粒细胞缺乏症:可能会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应密切观察忠者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停止服药,并进行适当处理。

7)横纹肌溶解:可能会出现如表现为肌痛、虚弱、CK增加、血中和尿中的肌球蛋白。如出现上述情况,应停止服药,井进行适当处理。

8)间质性肺炎:可能会出现伴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胸部x-线检查异常等表现的间质性肺炎。如出现上述情况,应停止服药,并进行适当处理,如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2、其它的不良作用< 5%。

1)过敏:皮疹、湿疹、荨麻疹、瘙痒、光过敏。(注1)

2)循环系统:头晕(注2)、躏跚(注2)i站起时头晕。

(注2)、心悸、发热、心脏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罕见的不良反应有:心绞痛、心肌梗死。

3)神经系统:头痛、头重、失眠、嗜睡、舌部麻木、肢体麻木。

4)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食欲不撮、胃部不适、剑下疼痛,腹泻、口腔炎、味觉异常。

5)肝脏:GOT、GPT、ALP、LDH升高。

6)血液:贫血、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降低。

7)肾脏:BUN、肌酐升高、蛋白尿、血尿。

8)其他:倦怠、乏力、鼻出血、尿频、水肿、咳嗽、总胆固醇、CPK、CPR、尿酸升高,血清总蛋白减少、低钠血症。

注1):在这种情况下应停止服用。

注2):在这种情况下应减量或停药,进行适当处理

禁忌

1.对本品活性成分及任一种赋形剂成分过敏者。

2.中晚期妊娠(第2个及第3个三月期间)及哺乳期妇女。

3.胆道阻塞性疾病患者。

4.严重肝功能损害患者。

1.对本制剂的成份有过敏史的忠者。

2.妊娠或可能妊娠的妇女(参照【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项)。

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胆汁瘀滞患者。

成分

替米沙坦。

本品主要成份为坎地沙坦酯。

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微黄色椭圆形片。

本品为白色片。

注意事项

在安慰剂对照试验中,替米沙坦(41.4%)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和安慰剂(43.9%)相似。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剂量无相关性,与患者性别、年龄和种族亦无关。 以下所列的不良反应是从临床试验中接受替米沙坦治疗的5788名高血压患者累计得到的。 不良反应按发生频率分为: 非常常见(>1/10);常见(>1/100,<1/10);少见(>1/1000,<1/100);罕见(>1/10000,<1/1000);非常罕见(<1/10000) 全身反应: 常见:后背痛(如坐骨神经痛)、胸痛、流感样症状、感染症状(如泌尿道感染包括膀胱炎) 少见:视觉异常、多汗 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 常见:眩晕 胃肠道系统: 常见: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 少见:口干、胃肠胀气 肌肉骨骼系统: 常见:关节痛、腿痉挛或腿痛、肌痛 少见:腱鞘炎样症状 精神系统: 少见:焦虑 呼吸系统: 常见:上呼吸道感染包括咽炎和鼻炎 皮肤和附件系统: 常见:皮肤异常如湿疹 另外,自替米沙坦上市后,个别病例报告发生红斑、瘙痒、晕厥、失眠、抑郁、胃部不适、呕吐、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减少症、虚弱、工作效率下降。与其它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相似,极少数病例报道出现血管性水肿、荨麻症和其它相关不良反应。 实验室发现:与安慰剂相比, 替米沙坦治疗组偶有发现血红蛋白下降或尿酸升高。血肌酐或肝脏酶的升高替米沙坦与安慰剂相似或低于安慰剂。

l、慎重用药(对下列患者应慎重用药)。

(1)有双侧或单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见21l:要重视本注意事项)。

(2)有高血钾的患者【见2重要的基本注意事项)。

(3)有肝功能障碍的患者(有可能使肝功能恶化)。并且,据推测活性代谢物坎地沙坦的清除率降低,因此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慎重用药(参照【药代动力学】项)。

(4)有严重肾功能障碍的患者(由于过度降压,有可能使肾功能恶化,因此1日1次,从2mg开始服用,慎重用药)。

(5)有药物过敏史的恐者。

(6)老年患者(参照【老年患者用药】项)。

(7)肾移植:对于近期傲过肾脏移植手术的病人,尚未有本品用药经验。

(8)大动脉和左房室麓狭窄(阻塞性心肌肥大症)l使用其他血管扩张剂的患者,患者血液动力学相关的大动脉或左房室瓣狭窄或者阻塞性心肌肥大薤的病人特别慎用。

(9)轻、中度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症t轻、中度肾上腺皮质过多症患者。对于抑制肾素一血管紧张紊一醛固酮系统起作用的降压药物通常没有反应,因此不主张服用本品。

2、重要的基本注意事项。

(1)有双侧或单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服用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药物时,由于肾血流和滤过压的降低可能会使肾功能危险性增加,除非被认为治疗必需,应尽量运免服用本药。

(2)由于可能加重高血钾,除非披认为治疗必需。有高血钾的患者,尽量避免服用本药。另外,有肾功能障碍和不可控制的糖尿病,由于这些患者易发展为高血钾,应密切注意血钾水平。

(3)由于服用本制剂,有时会引起血压急刷下降,特别对下列患者服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增加剂量时,应仔细观 a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 b严格进行限盐疗法的患者;c服用利尿降压药的患者(特别是最近开始服用利尿降压药的患者)。

(4)因降压作用,有时出现头晕、躏跚,故进行高空作业、驾驶车辆等操纵时应注意。

(5)手术前24小时最好停止服用。

(6)药物交付时:PTP包装的药物应从PTP薄板中取出后服用(有报道因误服PTP薄板坚硬的锐角刺入食道黏膜,进而发生穿孔,并发纵隔炎等严重的合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