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五肽注射液
首页 药品库 药品对比列表 药品对比详情页

药品对比

药品信息

胸腺五肽注射液

拉米夫定胶囊

规格

1ml:1mg

0.1g
生产企业

海南中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福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052528

国药准字H20110078
说明
适应症

1. 用于18岁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2. 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T细胞缺陷病(如儿童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3.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 各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严重免疫缺陷、HIV患者、极度免疫低下或先天性胸腺功能不全或无胸腺等)。

5. 肿瘤的辅助治疗。

6. 外科手术及严重感染手术的患者。

适用于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和病毒活动复制的、肝功能代偿的成人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治疗。

用法用量

肌肉注射,一次1mg,一日1~2次或者一次10mg,一周1~2次,15~30日为一个疗程,或遵医嘱;也可溶于250ml 0.9%氯化钠注射液慢速单独滴注。

口服。成人一次0.1g(一粒),一日一次。

(详见包装内部说明书)

副作用

少数病人有注射部位疼痛和硬结,个别可见恶心、发热、头晕、胸闷、无力等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偶有嗜睡感,但不影响继续用药。

在警告和注意事项中也描述了在使用拉米夫定时报告的多种严重不良事件(乳酸酸中毒和伴有脂肪变性的严重肝脏肿大,乙型肝炎的治疗后加重,胰腺炎,与药物敏感性下降和治疗反应减弱相关的病毒变异的出现)。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进行的临床研究显示,多数患者对拉米夫定有良好的耐受性。多数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拉米夫定组和安慰剂组病人中相似(详见下表)。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不适和乏力,呼吸道感染、头痛、腹部不适和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在成人中进行的3项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治疗期间出现的部分不良事件(发生率≥5%)

(详见包装内部说明书)

禁忌

对本品有过敏反应者或器官移植初期需免疫抑制者禁用。

对拉米夫定或制剂中其他任何成份过敏者禁用。

成分

本品主要成分为:胸腺五肽。

拉米夫定。 分子式:C9H11N3O3S 分子量:299.96

性状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白色或类白色的颗粒和粉末。

注意事项

1. 本品通过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故而对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例如器官移植受者)应慎重使用本品,除非治疗带来的裨益明显大于危险性。

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3. 18岁以下患者慎用。

4. 不与其它药物混合注射。

1.应提醒病人注意,拉米夫定不是一种可以根治乙型肝炎的药物。病人必须在有乙肝治疗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能自行停药,并需在治疗中进行定期监测。至少应每3个月测一次ALT水平,每6个月测一次HBV DNA 和HBeAg。

2.HBsAg阳性但ALT水平正常的病人,即使HBeAg和/或HBV DNA阳性,也不宜开始拉米夫定治疗,应定期随访观察,根据病情变化而再考虑。

3.耐药相关性随HBV变异株的出现:在对照性临床试验中,初始下降到检测限下之后的HBVDNA,在拉米夫定存在下又再次出现的患者中检测到了YMDD突变型HBV。这些变异株与体外实验中对拉米夫定的敏感性下降有关。在52周时具有YMDD变异HBV的拉米夫定治疗患者与没有YMDD变异迹象的拉米夫定治疗患者相比,说表现出的治疗应答下降,包括较低的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eAg消失率(不超过安慰剂给药组),较高的阳性HBVDNA的再出现率,以及较高的ALT升高率。在对照试验中,但患者出现YMDD变异时,他们的HBVDNA和ALT将比自身先前的治疗时水平升高。已有报告在某些具有YMDD变异的患者,包括来自肝脏移植患者和来自其他临床试验患者中,出现乙型肝炎恶化情况,包括死亡。在临床实践中,如果怀疑出现病毒变异株,则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监测ALT和HBVDNA水平将有助于进行治疗决策。

4.研究人群限制:尚未在失代偿肝病或器官移植患者,小于2岁的儿科患者,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丁型肝炎或HVI双重感染者,或者其他未包含进入主要的Ⅲ期临床对照性研究的患者中确立拉米夫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没有妊娠妇女和对母婴垂直传播影响的相关数据,所以应使用适当的婴儿免疫以避免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

5.治疗期间对患者的评价:治疗期间应由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经验的医生对患者进行定期监测。尚未确立使用拉米夫定治疗1年以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治疗期间,例如持久性ALT重新升高,HBVDNA水平在初期下降到检测限以下之后又随时间而上升,肝病的临床征象或症状恶化和/或肝坏死性炎症观察结果恶化等此类事件合并出现时,应考虑此类观察结果。

最佳治疗期,治疗过程中出现持久的HBeAg血清转化,以及治疗应答与远期结果如肝细胞性癌症或失代偿性肝硬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